户口制度的历史是怎么回事?看完这篇你就全明白了!
最近,我就琢磨起咱们这个户口本儿的事儿。平时用着好像挺理所当然的,但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现在这样的?我就挺好奇,所以自己动手去扒拉一下相关的资料,想搞搞清楚。
我就是随便在网上搜搜,看看能不能找到点线索。不查不知道,一查还真挺有意思。最早,能追溯到老早以前,听说是商朝那会儿就有个影儿,书上说叫啥“有册有典”,大概意思就是那时候就开始有登记人口这类的做法。到周朝,好像就更像那么回事儿,管理上稍微细点。
真正把它搞得比较系统,让国家能直接管到每个老百姓头上,还得说是战国那会儿。那时候国家之间打仗厉害,哪个国家人多,实力就强。为方便征兵、收税,国家就得把人头数清楚,谁家几口人,都得登记在册。我记得看资料说,秦国那个搞变法的商鞅,对这事儿就抓得特别紧。他搞个叫“编户齐民”的制度,啥意思?就是把老百姓都编进国家的户口册子里,直接归国家管,不再像以前那样,你是属于哪个贵族的私人家臣。这一弄,国家的控制力就大大加强。
所以你看,这几千年下来,这户口制度的核心目的,变化不算太大。说白,主要就是为方便上面管理人:
- 知道谁在哪儿住。
- 家里有几口人。
- 该交多少税。
- 该出多少力役或者当兵。
而且在古代,这玩意儿跟土地绑得特别紧,人地挂钩嘛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后来到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咱们这套户口管理制度也继承下来,并且搞得更细致、更系统。我查到的资料显示,大概是1951年那会儿,公安机关就开始全面负责户口登记管理工作。一步步地,就形成咱们现在比较熟悉的这套户籍制度,每个人都有个户口本,记录着你的基本信息。
不过跟古代不太一样的是,现在的户口好像更侧重于登记公民的基本信息,比如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住址这些。而且它还跟很多咱们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挂上钩,比如:
- 子女上学
- 就业
- 社会保障
- 医疗福利
特别明显的就是城乡差别。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差别挺大的,这就造成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很多人想从农村到城市发展,就因为这个户口问题,面临不少障碍。
这几年,我也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事儿。老听大家说,现在的户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人才发展,也影响经济。所以现在国家也一直在提改革,要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壁垒,让大家在教育、就业、社保这些方面能享受更公平的服务。我个人觉得,这个方向是对的,也是大势所趋。毕竟时代在发展,以前的管理方式肯定需要跟着变嘛这就是我最近琢磨和查到的一些东西,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这个过程和一点点粗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