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户口家庭户是什么意思?和集体户口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今天正好有空,跟大家唠唠这个“居民户口家庭户”到底是咋回事。这词儿听着好像挺正式,跟我自个儿当年办事的经历一对照,就挺明白了。
我记得那还是好多年前了,我刚结婚没多久,寻思着要把我和我媳妇儿的户口弄到一块儿去,也为将来孩子落户做准备。之前嘛我的户口是挂在单位的,那就是个“集体户”。当时年轻,也没觉得有一张纸片片儿(常住人口登记卡)揣着,好像也行。
后来不是买了房嘛想着这下总算有自己的窝了,就去派出所问问怎么把户口迁过来,弄成我们自己家的户口本。那时候第一次正式接触“家庭户”这个概念。窗口的同志就问我:“你是要从集体户迁出来,成立一个家庭户是?”我当时就愣了一下,欸?家庭户?听着是那么回事,但具体有啥说道?
我就仔细问了问,又自己回去琢磨了半天,翻了翻买房的材料啥的。搞明白了,很简单。所谓“家庭户”,说白了,就是以一个“家”为单位登记的户口。
- 你得有个固定的住处。通常就是你自己的房子,房产证上是你或者你家里人的名字。租房子有时候也行,但手续和条件各地不一样,麻烦点。
- 然后,这户口里的人,一般都是有亲属关系的。比如夫妻俩、带上孩子、或者跟父母住一块儿的,这些人就能落在一个户口本上,形成一个“家庭户”。
- 派出所会给你发一个独立的、红色的户口本,上面有户主,有家庭成员信息。这就是家庭户最直观的体现。
那家庭户和集体户有啥不一样?
这个我体会就深了。以前在单位那个集体户,感觉就不像个“家”。你想,一个单位那么多人,户口都落在单位那个地址上,乌泱泱一片。你手里拿到的就是一张纸,叫“常住人口登记卡”,薄薄的一页,平时要办事儿,还得找单位开证明啥的,有时候挺折腾。
集体户里的人,互相之间没啥血缘关系,就是因为工作或者上学凑到一块儿的。流动性也大,今天你来了,明天他走了。
家庭户就不一样了。
- 关系稳定:里面都是一家人,关系近,互相了解。
- 管理方便:有个独立的户口本,办很多事儿,比如孩子上学报名、出国签证、或者再买卖房子啥的,直接拿着户口本去就行,感觉上更直接、更“当家作主”一些。
- 归属感强:这户口本往手里一拿,感觉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在这个城市安了家,有了根儿。
折腾了那么一圈,我算是彻底弄明白了。“居民户口家庭户”,压根儿就不是啥复杂的高深理论。它就是指咱们老百姓最常见的那种,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依托于一个固定住所(通常是自有房产)建立起来的户口登记形式。跟那种挂在单位、学校的“集体户”是相对应的两种类型。
基本上,只要你不是挂靠在单位或者学校,有自己的房子或者能投靠直系亲属的房产落户,那你拿到的那个红本本,登记的就是“家庭户”。就是这么个事儿,简单?下次再听到,心里就有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