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宁户口信息汇总,你想知道的细节都在这儿了。
最近老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什么“李宁户口”的事儿,一开始我还纳闷,这是啥新政策?后来刷多了才明白,嗨,又是网友们整的新词儿,拐弯抹角地说李宁这牌子现在有点“那啥”了,不那么“纯粹”了。
这事儿得从我自个儿说起。年轻时候也追点潮流,但更多的是图个性价比和实在。李宁这牌子,打我记事起就觉得挺牛的,毕竟是体操王子嘛为国争光的。我一直挺认这个牌子,觉得是咱自家的东西,穿着心里踏实,有时候还有点小骄傲。
我的第一双正经篮球鞋,就是省吃俭用买的李宁。那会儿穿着去学校打球,感觉脚下生风,特有劲儿。后来工作了,运动服、休闲鞋,家里也陆陆续续添了不少李宁的。也没多想,就是习惯了,觉得买国货,支持一下,挺
那次“帽子”风波
转折点就是前段时间那个“帽子”的事儿。刚开始网上有人发图,说李宁新出的某款衣服,尤其是帽子,看着像极了某些我们历史上特别反感的东西。我一开始还不信,心想不能够,这么大个牌子,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结果图片越传越多,越看越觉得心里膈应。那设计,你要说完全没那意思,我是有点不信了。关键是,这事儿出来之后,官方的反应,那叫一个慢,而且态度好像还挺硬气。这就让人更不舒服了。
我就琢磨这事儿,你说你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牌子,靠着国人支持起来的,怎么能在这种涉及民族感情的事情上这么“糊涂”?还是说,压根就没当回事?
我的“实践”过程
然后,我就开始了我自己的“实践”。这个实践不是说我去办什么“李宁户口”,而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牌子,以及我跟它的关系。
- 翻箱倒柜:我特意把我衣柜里、鞋柜里所有李宁的东西都扒拉出来看了看。衣服、鞋子,还有些配件。看着那些熟悉的logo,心里五味杂陈。以前觉得挺亲切,现在总觉得有点别扭。
- 暂停购买:那之后,我就没再买过李宁的东西。以前逛商场,路过李宁店可能还会进去转转,现在基本就是直接走过。也不是说刻意抵制,就是心里那道坎过不去,提不起兴趣了。
- 观察别人:我开始留意身边的人,看他们穿什么。发现好像穿李宁的人是少了点?还是我心理作用?反正跟朋友聊起来,他们也有类似的感觉,觉得那事儿挺伤感情的。
- 网上冲浪:偶尔刷到相关帖子,看到大家吵来吵去。有人骂,有人洗,有人说要看设计本身,有人说涉及历史不能忍。我就默默看着,也不参与争论,就感觉这牌子在我心里的位置,确实是动摇了。
的结果
到你要问我怎么看“李宁户口”这事儿,我觉得这词儿虽然糙,但挺形象。它不是说李宁真的换了国籍,而是说在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心里,它那个“自己人”的身份认同感,被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我的“实践”结果就是,我现在买东西,会下意识地避开李宁。不是因为它质量不也不是因为它设计不行,就是因为那次风波,以及后续的处理方式,让我觉得这牌子离我远了,不再是那个我以前心里认定的“自己家”的牌子了。这种感觉,可能就是大家说的“户口”迁走了。东西还在那儿,但感觉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