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认是不是第一代户口本?记住这几个明显的时代特征!
最近收拾老家屋子,翻出来不少旧东西,你猜怎么着?居然让我给扒拉出来一个老掉牙的本本,看着有点像,但又跟我现在手里这个户口本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后来问我爸,他才说,这应该就是最早的那种,他们那会儿用的“户口证”。
这玩意儿,跟我印象里模糊的记忆对上了。那会儿哪有现在这么高级,什么打印机,电脑的,听都没听说过。我记得我爸说过,那时候登记个全靠手写。就这个“户口证”,也是手写的。
拿在手里瞅了瞅,跟现在咱们用的户口本差别可太大了:
- 大小和纸张: 比现在的户口本大,感觉快有A4纸那么大了,纸也不是现在这种滑溜溜的,就是那种有点糙的牛皮纸,颜色都发黄了,边角都磨毛了。
- 封面: 封面也简单,好像就印了几个字,具体的图案记不清了,反正挺朴素的。
- 内页: 里面更是简单,就几栏,手写的,谁是户主,家里几口人,叫啥名字,住哪个地址。我爸说,那时候还得写“成分”,现在都没这个了。
- 填写方式: 全是手写的,字迹都透着一股年代感,估计是当时派出所的同志一笔一划写上去的。不像都是电脑打出来的字,规规矩矩的。
想想那会儿办事儿
我听我妈念叨过,以前迁户口或者家里添了人,都得拿着这个本本去派出所。去了也不是马上就能办得等着人家给你手写加上或者改过来。那效率,跟现在肯定没法比。 而且这老本子也没啥防伪的,就是那么一张纸,一个戳。感觉挺容易就能弄个假的似的,不过那时候人也实在,估计没人琢磨这个。
那时候,这本本可金贵了。买粮要粮票,领布要布票,干啥都得看户口。没这本本,出门都不方便,感觉跟“黑户”似的。我爸说,他年轻时候,要是去外地,除了介绍信,有时候还得带着这个“户口证”或者相关的证明,证明你是哪儿的人。
现在这新户口本,虽然也就是个小本子,但里面信息全,还有防伪标识,全国联网啥的,方便多了。不过看到那个老“户口证”,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那真是那个年代的记号,看着它就能想到以前那些事儿,挺感慨的。